🗒️OpenAI近期的资本操作令人眼花缭乱
2025-10-7
| 2025-10-7
字数 1143阅读时长 3 分钟
password
Created time
Oct 7, 2025 03:45 PM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Sam Altman近期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让人眼花缭乱,太牛了。当然他的牛气确实也是因为ChatGPT的产品确实够好,近期发布的产品和数据都让人对其前景有所期待。
从 2023 年到今天,OpenAI 的生态规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:
  • 每周活跃开发者从 200 万人 增长到 400 万人。
  • 每周使用 ChatGPT 的用户则从 1 亿人 飙升至超过 8 亿人。
  • 有400万开发者在使用其API。
不仅如此,OpenAI API 每分钟处理的 Token 数量也从 2023 年的每分钟 3 亿个增长到今天的每分钟 60 亿个,增长了整整 20 倍。
 
英伟达向 OpenAI 投入 1000 亿元,OpenAI 用这笔资金购买英伟达的芯片并建设数据中心。实际上,英伟达并未直接出资,而是以市价 1000 亿元的芯片换取 OpenAI 10% 的股份。随后,OpenAI 将这些数据中心视为资产,向财团融资 500 亿元,用于向 AMD 采购芯片并再建一批数据中心。AMD 在获得这 500 亿元订单后,向 OpenAI 赠送了 10% 的认股权证,使其市值在短时间内从2000 亿元飙升至约 6000 亿元。此时,OpenAI 持有的 10% 股权价值约为 600 亿元,OpenAI 可以将这部分认购权转让给财团,偿还 500 亿元的贷款。最终,OpenAI 完成 IPO,二级市场的估值轻松突破万亿元。
英伟达凭借价值 1000 亿元的芯片,换回了二级市场上超过 1000 亿元的股票。
结果如下:英伟达收回了等值 1000 亿元的芯片现金;
财团收回了 OpenAI 500 亿元的芯片抵押贷款;
AMD 获得了 500 亿元的芯片订单;
OpenAI 用 10% 的股权换取了市值约 1500 亿元的芯片,完成了数据中心的建设。
那么,这 1500 亿元的建设费用到底由谁承担?答案显而易见:最终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承担。
 
 
最终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承担。但这并不是说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是“冤大头”。可以这样理解:
  1. 承担的是“成本”,换来的是“资产”:二级市场投资者用1万亿(或更高)的现金,共同买下了整个OpenAI公司。这个公司此时的资产负债表上,确实拥有了价值1500亿的数据中心。投资者支付的价格,包含了这些已经建成的资产的成本。
  1. 支付的是“现在”,赌的是“未来”:投资者之所以愿意用远超1500亿的价格(万亿估值)来购买股票,是因为他们相信OpenAI利用这些数据中心,在未来能够创造出远超万亿的价值(比如通过AI服务产生巨额利润)。
  1. 一个价值转移和放大的过程
      • NVIDIA和AMD付出了产品(芯片)
      • 财团付出了短期现金(过桥贷款)
      • OpenAI付出了股权(未来的所有权)
      • 在这个过程中,通过金融操作和市场信心的放大,一个“需要1500亿现金才能建成”的项目,在几乎没有动用初始现金的情况下完成了。
      • 最后,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,用一笔巨额的现金,将这个已经成型的、包含巨大潜力的“资产包”(整个OpenAI公司)买了下来。这笔钱,使得所有前期参与者(NVIDIA、财团等)都能成功退出并获利。
简单来说,这个模型就像一个接力赛:
  • 第一棒(NVIDIA/AMD):用实物产品起跑。
  • 第二棒(财团):用金融工具加速。
  • 第三棒(OpenAI):利用自身的潜力和市场预期,将雪球滚大。
  • 终点线(二级市场投资者):用现金冲过终点,为整场比赛的价值“买单”,同时也拿到了比赛的“奖杯”(公司的所有权和未来的增长潜力)。
 
💡
doubaoseed-1.6:商业活动中,“谁承担成本”取决于“谁放弃了资源并承担了风险”。英伟达用芯片换股权、财团提供贷款,本质是承担了OpenAI的早期风险,若公司成功,他们通过二级市场退出获利;若失败,风险由他们自己承担。二级市场只是风险和价值的“转移场所”,而非“成本的最终承担者”。
 
  • OPENAI
  • samaltman
  • 《Digital Transformation = Reimagining of the Business for the Digital Age》"AI Apocalypse in 18 Months" - Eric Schmidt Warns
    Loading...
    目录